生命力記者/陳敏慧報導

我的孩子最近會偷東西,我生氣之下打他罵他,可是他還是無動於衷,怎麼辦?」「最近我的孩子不 喜歡上學了,我不知道他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該怎麼辦呢?」以上都是平常父母們在照顧孩子時常見的問題。在現代繁忙的社會中,兒童情緒困擾個案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意味父母親在忙碌的生活步調下,對自己孩子的照護顯得力不從心,當他們開始發覺孩子行為開始脫軌後,才發現自己長期疏於管教,而悔不當初。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於日前舉辦「從兒童發展看情緒困擾的孩子」講座中,邀請台北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林亮吟,來告訴參與座談會的父母親們瞭解孩子情緒困擾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過程會碰見的難題。
 林亮吟表示,人的情緒總共分為四大類,分別為:愉快、難過、憤怒與恐懼。兒童的情緒發展開始於出生後的第六週,首先是表現愉悅,這代表生理上已經有食物填飽肚子的愉悅感。當孩子成長至第三十二週後,會開始發展其他三類–難過、憤怒、恐懼的負面情緒。
 影響兒童的情緒發展的因素包含:孩子天生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後的性格轉換、生活在何種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學校的同儕環境等。兒童在家 庭環境下的情緒困擾,最常見是兄弟姊妹間的「手足競爭」。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父母往往給他最好的呵護,但是當有第二個孩子降臨時,老大開始產生嫉妒感,因 為他感覺到父母沒有給自己昔日的注意力和呵護時,會將嫉妒與憤怒轉移到老二。
 另外,長期生活在婚姻失和家庭中的孩子,心理上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會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乖,往往壓抑自己情緒,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憂鬱、驚恐的 情緒。而在家庭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在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極端的情緒反應或是情緒發展遲緩的現象。他們在情緒的表達上,比起發展正常的孩子會顯得 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中的感受。
 在場的一位家長憂心地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連續被處罰了兩個星期,孩子在情緒上有很大的反彈,甚至討厭上學。面對這樣的個案,林亮吟表示, 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下,也會產生情緒困擾的問題。不論是在同儕相處情境、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等,都會影響兒童心理成長。孩子與同學的相處中可能會產生焦 慮不安的反應,害怕自己不受歡迎。老師的教育方式好壞與否,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意願。
 面對情緒困擾的孩子,要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林亮吟表示,家長應該面對事實,用幫助孩子的心情告訴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想辦法。以鼓勵和支持的方式,傳達父母對他的關心。千萬不能用很急躁心急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如果以這樣的方式解決方法,會使孩子的自尊心低落,使得他更不願意更改他的錯誤了。
 「我的孩子今年才四歲,頑皮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處罰他,該怎麼做?」一位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林亮吟建議,當孩子頑皮、做錯事後,家長應該耐心的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假如孩子倔強地爭吵不休,父母盡量不要對孩子表現怒氣,應該讓彼此有個空間冷靜,父母應該婉轉的告訴孩子:「我跟你現在不要討論這個問題, 我與你都該想想問題該如何解決,等你冷靜下來了,再跟我討論好嗎?」
 林亮吟建議家長們,與孩子相處不要有不耐煩的態度,而是要耐心的聽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相處愉快,一旦他們有情緒困擾的問題,才能夠解決得恰到好處。

看完這篇文章,我心裡真的百感交集,因為我自己也有一個過動症的女兒,從欺負弟弟、說謊、偷東西、脾氣倔強.....,我自責自己究竟是哪裡管教不當還是真的疏於關心她?心裡真的是五味雜陳....難道自己對她付出的一切還不夠嗎?還是我給的不是她要的,大哭一場是我現在需要的............               但是哭過之後問題還是要解決...

以下是我自己蒐集的資料,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下列幾點問題產生,雖然是一條漫長的路,還是要求自己能遵循並努力做到,希望自己的努力是有痕跡的,記錄下來,好好看清自己究竟完成了些....

 成熟的人格(社會情緒表現 EQ)

 

 一、情緒自覺

  1. 能覺察與認知自己的情緒   

  2. 能了解各種感受的前因後果

  3. 能認知感覺與行為的差距

二、情緒管理

  1. 能忍受挫折  懂得紓解憤怒  

  2. 少與人口角打架或破壞秩序

  3. 能適當表達憤怒而不訴諸打鬥

  4. 不被休學或退學

  5. 沒有侵略或自暴自棄行為    

  6. 對自我家庭與學校具正面觀感

  7. 善於紓解壓力              

  8. 少感到孤單或焦慮

三、情緒表達

  1. 負責任

  2. 能專注眼前的工作

  3. 能克制衝動

  4. 有好的成就表現

四、同理心(對他人情緒的判讀能力)

  1. 能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     

  2. 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3. 能懂得傾聽

五、人際關係

  1. 對人際關係的了解與分析能力強 

  2. 懂得解決與協商紛爭

  3. 懂得解決人際衝突             

  4. 溝通時清晰有技巧

  5. 較外向有人緣                 

  6. 朋友常邀約

  7. 能體貼關心別人                

  8. 能合群

  9. 懂得分享合作與互助          

  10. 與人交往懂得互相尊重

 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診斷要件

1.     活動量要大:

量大且沒有目標的亂動躁動不安,無法好好坐著,很少能自己靜下來  做功課; 動來動去、跑來跑去、大聲喧鬧。無法接受引導,不自  主地透過逐漸增加的不安、旺盛的說話慾望來突顯自己的狀況。

2.     注意力不足:

深度與廣度缺陷注意力不集中在固定方向與目標。無法專心、不安且容易  轉移注意力,只能草率地組織行為,面對問題時常失去重 心而忘記原本想做的事。

3. 激動和衝動:

思考、情緒、行為均明顯

4. 其他:

  行為與管教的問題、學習及情緒障礙

  協調障礙:兩眼、伸舌控制、手眼協調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診斷

一、「注意力不足」:以下症狀中至少出現六項以上,並持續六個月以上,

其嚴重程度到個體心智發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導致個體適應不良

 1.常常不注意細節,做功課或其他工作時常粗心大意

2.做事或玩耍無法持續專注

3.好像常常「有聽沒有到」﹝有聽到但沒反應﹞

  常常無法照著指示去做,且無法完成功課或一樣該的事

﹝不是因為不想做,或是因為聽不懂那些指令﹞

4.做事或活動時常沒有組織條理

5.常逃避或討厭需要專心去做的事﹝例如學校功課﹞

6.常常搞丟東西﹝如作業本、鉛筆、課本、工具或玩具﹞

7.很容易因外界無關的刺激而分心

8.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二、「過動、衝動」:﹝有六項持續出現六個月以上,

                                且到達到適應不良與發展水準顯著落後的程度﹞

「過動」

1.常常不安的玩弄手和腳,或坐在座位上侷促不安‧         

2.在教室經常離座,或是在應該坐著的場合坐不住‧            

在不適當的場合跑來跑去,或爬 來爬去、爬上爬下﹝在青少年

或成年人是主觀的坐不住感覺﹞‧                            

3.很難安靜的玩遊戲或作休閒‧                           

4.一直動不停、停不下來話很多‧                                

「衝動」                                                              

1.常在問題未問完時搶答‧         

2.在遊戲或全體活動時,很難耐著性子排隊或輪流‧            

3.在別人談話或遊戲中常插嘴或打斷別人

 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的不足

1.非語文行為記憶不足:紀錄事件、在腦海裡演練並建構流程、

喚起複雜的行為模式、建立達成行為的期待標準、回溯先前的經驗、

典範的模仿、確切的時間感等。

2.缺乏內化的自我教導

對情緒、動機及積極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3.缺乏對觀察的行為進行分析

包含重建新行為模式的能力

4.缺乏計畫性的行為

1. 典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侯群:5-7%

2. 含較不嚴重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15%

3. 共病盛行率:30-90%

4. 行為障礙症:60%;對立反抗行為:40%;焦慮:27%

                       恐懼:29%;學習障礙:11%

5. 性別:男比女=4-91;就診比91

男性傾向外顯性行為、女性偏差行為較易被容忍;研究中男孩較受關注

 

    治療的準則

1.提供教養諮商提供父母、孩子和幼稚園老師、小學老師有關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方面的知識,解釋疾病的可能成因。了解這個缺失可能發生的原因、歷程以及治療的可能性,透過自我觀察以及自我控制來鼓舞孩子。

2.採取父母訓練特別在治療學齡前的孩子時 ,建議採取父母訓練以及設法減低家庭負面因素。

3.上課與安置在幼稚園或小學介入,包括考量孩子最適合在 哪裡上課與安置。

4. 給孩子的認知治療:(六歲起)來降低其衝動,以及培養有組織的行為,包括自我教導的訓練、自我管理。

5.使用藥物治療當症狀十分明顯,且造成許多生活情境的嚴重困擾時,如被迫轉到特殊學校(教師因素)、  親子關係承受過度壓力(父母因素),才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以降低兒 童過動症的症狀。學齡前兒童的支持性藥物治療仍有爭議,多半在其他治療(如父母訓練)沒有幫助時,才建議採用。

父母教養原則

1. 檢視家庭結構:

結構包括規定、規矩、獎賞、懲罰、愛、指導、安全感和安全等,結構讓我們覺得安全與包容家庭結構則包括父母親的關係、婚姻、心理健康狀態、父母有無暴力傾向、酗酒或吸毒等

2. 必要的信念:

不要有過多的罪惡感、父母的權力高於孩子、家裡的物品皆歸父母所有、由父母親來設定家庭規矩、父母必須要能自我掌控(特別是情緒)

3. 警告系統:

紅黃綠燈;有彈性;當界線被挑戰時,必須強烈聲明與反應

4. 行動介入:

懲罰、暫停與隔離(強度的增減) 、取消特權或增強物、讓孩子為

他所犯的錯付出代價、懲罰需考量年齡與效果

5. 如何培養孩子的能力:

學習應該有的好行為,並配上適當的獎賞如食物、物品、活動、擁抱、口頭讚美  自我讚美; 好行為包括態度、目光的接觸、非語言的溝通、

口語的應對、學習言語表達、團體互動、選擇適當的朋友

6. 與學校老師的配合:

學校生活回饋單:如干擾行為、與人合作的態度、準時繳交作業、

上課專心

教師班級經營的建議

一、成就導向或品格導向:競爭分裂或團結互助

二、團體影響力:

1. 可以影響團體的常模與團體成員的態度及他們認為適當的行為

2. 可以界定團體的範圍

3. 塑造團體的形象

三 品格教學模式:    

  1. 榜樣(道德示範)

2. 解釋(真誠對話與啟發)

3. 勸勉(激勵與鼓勵)

4. 創造環境(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

5. 體驗(教授助人技巧  設計活動或親身體驗)

兒童青少年懼學症

定義:

在校適應困難 ,學校情境在無可逃避的情下對學校中一切活動

   產生極不合理的恐懼反應

 

症狀與症候:

學習困難、並常缺課

嚴重地抗拒就學

明顯情緒緊張 焦慮不安

未經父母同意留在家裏

父母不瞭解子女在校狀況

虛構不實理由來避免上學

離開學校越久、越困難回學校過正常生活

上學時間相關的身心不適

 

   懼學症:發展三階段

第一期:心身症期 (間或缺席)                                      

  生理上:頭痛、頭暈、胃痛、腹痛、腹瀉、嘔吐、昏  倒等   

  心理上:心悸、失眠、食慾差、情緒低落、恐懼、憂慮

  哭泣、想死、幻覺、幻聽等  *小學低年級學生

第二期:抗拒易怒期(一週以上缺席)        

  反抗 不安 發脾氣 --- 就醫檢查--- 依然如故

第三期:退縮自閉期                                  

  完全不上學、退縮在家、逃避與外人接觸  **急性、亞急性、慢性

  對立反抗症

負面、敵對、反抗的行為模式, 持續至少半年以上,

並至少出現下列情形至少四種以上:

        常發脾氣

        常與大人爭辯

        藐視或拒絕遵守大人的規定或要求

        故意騷擾別人

        自己犯錯,卻常指責是別人害的

        難以取悅,或覺得別人很煩

        容易生氣和怨恨

        常懷恨,或有報復之心

社會情緒發展導正原則

1. 智慧與愛

2. 父母教養原則

3. 教師班級經營建議

4. 社交技巧訓練原則

5. 情緒能力(EQ)教養原則

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

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而且有全備的信,

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不算什麼。

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哥林多前書 13: 1-13

  Self Psychology  Heinz Kohut

Twinship transference 

孿生轉移關係                          Kinship 親和

  Idealizing transference

理想化轉移關係                       Reliance 信賴

  Mirror transference     

  鏡像轉移關係                            Validation 肯定

同理心的五個層次

 

層次一:諮商員未專注於個案所表達的感受

層次二:諮商員開始注意到個案的感受,但程度

         比個案自己知道的少(公開的)

層次三:諮商員可以表達出與個案完全相同的

         情感和意義(秘密的)

層次四:諮商員能表達出個案沒有表達出來較

         深層的感覺(盲目的)

層次五:諮商員能表達出更多個案沒表達出來

         的更深層的感覺(潛意識的)

 

智慧

真理          知識   理解與表達能力

邏輯推理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

壓力與情緒管理能力   勇氣與韌性

信心與盼望(恩典)     謙遜、良知與自制

神啊!求你賜給我寧靜平和的心﹐來接受我所無法改變的事物。也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事物。更要賜給我智慧﹐足以分辨兩者的不同。讓我時時刻刻用心生活分分秒秒享受歡愉﹔將困難視為通向平和的途徑。與這個罪惡的世界保持距離,不會隨波逐流。透過順服,相信祢能完全導正這個世界。讓我這輩子能得喜樂在來世能永享安息。」

Reinhold Niebuhur 雷霍德-尼布爾

 品格教育 主動出擊

一、尊重(respect)

 1.行為準則:將心比心、謙恭有禮、仔細聆聽、不欺負他人

 2.討論問題:實際關係案例討論

 3.作業練習:實際創傷經驗、安撫受傷者

二、責任(responsibility)

 1.行為準則:誠信、負責、承擔後果

 2.討論問題:自己不負責或被人不負責對待經驗討論

 3.作業練習:如何改進自己的責任問題、找出生活中負責任的模範、

                  加以觀摩學習

三、公平(fairness)

 1.行為準則:將心比心、遵守遊戲規則、開放的心胸、不佔人便宜

 2.討論問題:公平與不公平實例討論、遭不公平對待的經驗分享

 3.作業練習:了解自己實際的不公平經歷、並探討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

四、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

 1.行為準則:誠實、可靠、有勇氣、好朋友

 2.討論問題:說謊和值得信賴的實例討論、並討論心理感受

 3.作業練習:自我檢討自己的負面行為、描述身邊值的信賴的典範、

    並討論如何學習

五、關懷(caring)

 1.行為準則:厚道、助人、慈悲、不傷害、明白自己行為對他人的

    影響、做好事變好人

 2.討論問題:愛人與被愛的經驗分享

 3.作業練習: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做愛人的事

六、公民責任(citizenship)

 1.行為準則:對家庭、學校、社區盡責任有貢獻

 2.討論問題:討論英雄和好公民的實際案例、讓社區變好的關鍵因素

 3.作業練習:尋找更多英雄與社區好公民的代表人物、並討論他們對

    我們未來做事的啟發與感想、找出現有的社會問題 、寫出如何解

    決的方案及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如何增強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
培養小孩的挫折忍受力]

1. 有同理心

2. 有效溝通並積極聆聽

3. 改變負面腳本  [鼓勵要多於批評]

4. 以協助孩子自覺特殊且身受賞識的方式愛子女

5. 接受小孩的本性和資質,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 找出並強化孩子的特長,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多看優點、少看缺點]

7. 協助孩子瞭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 提供機會讓孩子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 、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 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處罰只是告訴孩子錯在哪裡、但告訴孩子如何做才對是真正重要的]  

[做給孩子看、比告訴孩子怎麼做還來得重要]

10. 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情緒能力教養原則

1. 加強支持情緒理解的活動

2. 反映孩子的情感表達

3. 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

4. 為孩子的情緒標示情緒語彙

5. 談論情緒的前因後果

6. 示範真誠合宜的情緒行為

7. 辨識並尊重孩子的情緒表達風格

8. 讓學習和正向情緒結為一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utelisa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